蚌埠搬家公司对家园的追溯,某种意义上阐释了一种灵魂深处的渴望,一种前往某处的欲望,这个地方并非我们目前的身处之地,甚至我们也从未到访那里。它或许暗示着一种空间上的偏移,一种与超越琐碎日常的世界建立联系的渴求。于作家而言,家园更是一种语言。在这语言里,作家们用文学建构起人类的精神家园,留存着语言、记忆、思想。与本届蚌埠书展国际文学周的“家园”主题相呼应,我们策划了一期专题,约请了七位中青年作家,解读他们的家园与心灵栖息地。
今天是青年作家东来讲述他的家园写作。没有一条河流属于我在无所归依的年月里,唯有抱紧手中脑中拥有的东西,握紧手中的笔,以想象和书写一点点为自己构建一个容身的场所。会想起那条河。分离多年之后的某个夏日,在无休无止的蝉噪和热风之中想象自己的身体再度浸没——河水清澈见底,周围是一群年纪和我差不多的男孩和女孩,叽叽喳喳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,大家都那么瘦长,像一只只幼螳螂,不太协调地挥舞手臂和腿脚,大人们蹲在岸边抽烟。
一动不动地注视我们,以防有人溺水。我肚皮朝上,四肢松软,侧过头去,一只眼淹在水中,另一只眼盯紧了青山。在水下的那只眼被蜇得生痛,河水不规则地涌动我的耳朵,只能看见远处一些模糊的交错的腿,新奇的视角没有给我惊喜,反而让我失去专注,水灌进鼻子,我在翻身时猛地呛了一下,紧张得扑腾起来,有个不认识的男孩子把我拽上了岸。水从鼻子里灌进去,流进咽喉,一股久久挥之不去的泥土腥臭。
那是我**次也是**一次在那条河中游泳。时年十四岁。《大河深处》,是东来的短篇小说集,在同名新书的**篇故事中,一个外乡小囡忍不住好奇心的驱动,穿林越谷,去找齐一个消失的男子的身世故事。小说犹如一趟纸上秘旅,在虚与实间穿梭徘徊。景德镇人把昌江认作母亲河,这条河曾经担任过运输大任,千年间不知疲倦地将此地生产出的陶瓷运向别处。
河运失去地位之后,河流恢复平静,缓慢流淌,在夏季偶尔涨水,淹没一些废弃的厂房,像个在用搞破坏的方式故意引人注意的孩子,人们见水势不猛,也就扛着铁锹站在岸上,等它自己闹够了就缓缓退去,只留下一片光滑的污泥。河两岸的青山不高,种满松杉,这两种树都生得笨拙,远看像是刺猬的针,在雨季,山上与河面总是笼罩着缓缓浮动的轻烟。
一条多么稀松平常的河流,我却清楚记得初见它时的心情。我坐在班车上,车驶**,从窗户看出去,惊叹于它的宽阔与沉默,和它一比,我之前所见的河流都太细弱了。车厢内的味道腌臜难闻,人们已经改换了语言——我从一座更小的城市迁徙到了景德镇。景德镇当然算不上什么大城市,只是更大些的县城,在二十年前,它破碎凌乱,红砖烟囱林立,烟囱已经不冒烟了。
只是徒劳伸向天空的手指,城市尚未从一场巨大变故中恢复过来,许多人从工厂中脱离出来之后,短暂的生计是开早餐摊子,搬家公司一碗粉面,各家各户做得良莠不齐,有的放切碎的香菇,有的放更有嚼头的下水碎,饶是如此,我初来乍到,觉得一切都新鲜无比,还是觉得景德镇比我的来处更加有活力。